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1集课程复讲 |
陈楚元学长 |
|
对于讲出去的话应该三思后行,也应该提高敏感度,讲出去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对方,要有这样的谨慎度。所以俗话也讲“面对失意人不可说得意之事”,这都是在言语当中处处流露为人设想。 言行的根本在一个人的念头,真正会修身的人,在起心动念中谨慎,当念头都能谨慎,言语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颇。 谨的教诲可以训练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:第一个自制力,第二个独立生活的能力,第三个做事的能力。 一个七岁的孩子分享学习感受:“我学了《弟子规》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。” 孩子行为有偏颇先不要责怪他,长辈要先反省,到底我们有没有教?这个教又不是嘴上教,而是有没有以身作则才是。 我们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?知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做什么、说什么?当我们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,那怎么教?所以确实教育需要用心、需要耐心,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孩子,去关怀他,才能慢慢让他循规蹈矩。 什么现在父子无亲?原因在哪?父母很努力赚钱,都没有时间陪他,他跟谁比较亲?跟补习班老师亲,跟佣人比较亲。 父母有时候为了虚荣、为了面子,把孩子送去补一大堆东西,他愈学愈厌烦。而这样的心境、这样的情绪,父母有没有察觉?我们真正要花一点心去了解孩子的心情,孩子的想法、看法才行。我们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,才容易进一步教导孩子。 现在的孩子自制力不够,生活要有规律,绝对不要常常睡懒觉,要做到“朝起早,夜眠迟;老易至,惜此时”,这也是一个自制力。 饮食方面也懂得节制,“对饮食,勿拣则;食适可,勿过则”,都是在训练孩子的自制能力。 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,“置冠服,有定位;勿乱顿,致污秽”。 学生在生活能力方面真的要加强,当他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,他以后在事业、在家业当中,有没有办法承担?那就很困难了。我们把孩子应该做的工作、应该尽的本分回归给他,他的人生才会过得充实,才会过得问心无愧,这样才会圆满。 养成做事的能力,“事勿忙,忙多错;勿畏难,勿轻略;事非宜,勿轻诺;茍轻诺,进退错”。 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,晨必盥,兼漱口,便溺回,辄净手。 中国圣哲是最重视光阴的,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。古代留名青史的这些读书人,对时间都非常的珍惜,比方说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《资治通鉴》,他为了怕自己睡太多,所以用木头做了一个圆形的枕头,只要稍微翻一下,可能就滑下来,所以他只要醒过来了,已经稍微休息了,就马上再继续工作。 王阳明先生曾经提到一个人“志不立,无以成事”,一个人没有立志,这一生能不能把事做好?不可能,所以要能珍惜时间,首先还要先立定人生的志向。一个人要能珍惜时间,还要从对人的恭敬开始。当他对父母、对关怀他的人都能恭敬,他就不愿意糟蹋自己,而让这些关爱他的人伤心难过。所以当一个人他懂得去完成他人生的本分、使命,没有人去推他,他也会快步向前。 有一位智慧者曾经说过,他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没有停过,哪一件事?就是从生下来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迈进,从没有停过。明代画家文嘉的诗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;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” 我们觉得很多事很重要必须做,一定要去做,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做,那个时候会非常懊悔、非常痛苦。 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好好教导,而这个时候我们却没有学问、没有智慧,那将是人生很大的遗憾。所以我们不要让人生有这样的遗憾产生,就要赶快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。因为只要有智慧,人生的问题绝对可以迎刃而解。 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,而是什么?开智能,增长智能。没有智慧,我们的人生就会下错很多抉择。生涯规划第一要事是要学习,要成长,要长智能。人生要有所取舍,要赶快拿更多的时间来好好跟圣贤人学习。 我们先有珍惜时间的态度,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珍惜时间。有位家长用一条八寸长的木棍来形容人生。 家长很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对时间有所重视,他就找了一条八寸长的木棍。 有位母亲有教育敏感度,故意不去制止孩子磨磨蹭蹭的行为,结果上学孩子迟到。教育这三个字要时时提得起来,要“慎于始”。孩子一开始的错误假如没有修正过来,等他养成习惯,你到时候就要跟他拔河,就累了。这位家长主动要求老师批评教训孩子,从此养成了个好习惯,就不会迟到,也不会赖床。所以教育孩子我们也要时时掌握这些重要的时机点。 一个人如何珍惜时间?要先立志,再来也要有所计划、有所规划如何把孩子教好,我的事业也有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的目标,这样你才会知道这一步一步如何跨过去,如何运用。 少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。 少打烦恼。百分之五十的烦恼是烦恼未来,百分之四十的烦恼是烦恼过去,只有百分之十是用在当下。 晨必盥,兼漱口;便溺回,辄净手 这是提到一个人的整洁习惯,俗话说的整洁为强身之本,当一个人真正爱惜身体,其实也在力行孝道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《弟子规》也说“身有伤,贻亲忧”。 孔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提到一句教诲,说道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”,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疾病,这个“疾”我们可以当作生病看,也可以当作坏习惯、坏毛病看。“疾”字我们可以广义来解释,就是在身体健康、在为人处世当中,都不要犯不好的过失,以致于让父母担忧了。一个人很爱惜身体、很爱整洁,也是对别人的尊重。所谓“自重而后人重”,当你自己重视整洁,穿衣服也穿得很整齐,人家就会敬你三分。当别人瞧不起我们,我们首先不要责怪别人,要先怎么样?先反观自照,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这些礼节当中有所缺失。 “晨必盥,兼漱口”,这是把我们的口气能够保持清洁。人与人每天在言语当中的交谈很多,所以这一定要注意。吃宵夜确实对身体有不好的坏处,吃宵夜的人口臭的比例很高。 “便溺回,辄净手”。就是上完厕所,要先把手洗一洗,时时注意到手上的清洁。 冠必正,纽必结,袜与履,俱紧切,置冠服,有定位,勿乱顿,致污秽 “冠必正,纽必结;袜与履,俱紧切”,这是提到一个人的仪容要端庄。古代的人很注重仪容,他们时时提醒自己要“三正”:第一个帽带要正,第二个裤带要正,第三个鞋带要正。 鉏(chú)麑(ní)触槐的故事: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赵宣子,鉏麑被赵宣子的仪容、威仪所感动,认定赵宣子绝对是国家的栋梁、是人民的主人,不能杀他,因为是国君交代他的事,假如他没有做,他就没守信用,所以鉏麑当场就对着那棵槐树就撞头自尽。当一个人仪容端庄,就能赢得他人对他的尊敬。也由于这样的恭敬态度救了自己一条身命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